WorkFace Taipei 2018 年會官網

在專案剛開始時,主辦單位跟我說,台灣人很在意官網,希望今年的官網能耳目一新。

從規劃到設計、從前端到優化,前前後後一手包辦……其實我一開始不是很想做前端,畢竟一個人整套做下來肯定累翻,但無論如何是完成了。

網站定位:資料型

我在設計前參考了一些活動網站,依用途不同整理成3種:

  1. 推銷型 - 目的在把訪客帶往報名頁。講求精簡和醒目,有些以一張A4大小的篇幅搞定。
  2. 資料型 - 針對想要了解更多、更完整的活動資訊而製作。
  3. 形象型 - 比起活動本身,更重視長期的宣傳效果。內容著重在主辦單位、理念、成員、合作夥伴等。例如,G0V今年年會的英文版就採用這種做法。

在跟主辦單位溝通後,我們把重點放在資料的豐富度和便利性,其餘交給WorkFace Taipei行之有年的推廣管道。

我希望官網上的資料在整個活動中能扮演一種支援的角色,讓參與者滿意度更高,甚至在年會結束後,願意投入更多的後續活動。

網站規劃:更好

大致上都和WorkFace Taipei的長期策略有關;畢竟年會來到第4年,未來可能走上10年、20年,需要更長遠的考量。

形象的部分仍佔了相當比重。除了基本訴求之外,我們也定了好幾個小目標:

  1. 希望從歷年的一頁式網站,升級成多頁式網站。
  2. 希望有一致性的視覺語言,方便未來年會沿用。
  3. 希望給人創新和活潑的印象。

動線設計:為什麼我刪了「講者」分頁?

很多人都有參加活動的經驗吧,請你回想一下,不論是在網站上,還是實體的活動手冊,把「講者」做成獨立的篇章,閱讀的體驗真的好嗎?

講師們在活動中是關鍵角色,許多時候我們更是為了講者才參加一場活動,但終究,我們關心的不是講師們的成就,而是他們要帶來的節目。

所以我把這些資訊包在個別節目的介紹裡。

網站的最終結構長這樣:

 (首頁 ⇌ 介紹 ⇌ 時程)⇌(節目1 ⇌ 節目2…… ⇌ 節目n)

各分頁之間相互連結、使用者得以暢行無阻。

視覺設計:加一點節奏

如前所述,這是一個以提供資訊為主的網站,因此,儘管WorkFace Taipei準備了充足的文案,每篇都高達幾百字,卻沒有精簡、更沒有省略的理由。

不能讓使用者讀到睡著,我認為這是底線。

我利用大小框架、大小字體等,三不五時的微小變化帶給使用者刺激,在閱讀時有些些節奏感,比較不會枯燥乏味。

前端、測試與優化:順利進行

施工的過程都滿順利的;一方面是因為省掉了與工程師來回的時間,另一方面是因為對可行性、時程我都一手掌握。

關於測試,除錯大多利用開發工具、以及我兩個作業系統的手機和平板,可惜因時間考量,無法為非主流和較舊的瀏覽器除錯。

使用者測試的部分,則是從實測和後台追蹤兩邊同時進行。

我要感謝主辦單位的同仁給我後台權限,讓我施工很順利。也要感謝做SEO的Jacky Wei,在網站優化上給我諮詢。

年會官網連結

WorkFace Taipei 2018 年會 I'm possible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